比思論壇

標題: 我们为什么猛追王宝强 [打印本頁]

作者: damaoxianba    時間: 2016-8-18 21:44
標題: 我们为什么猛追王宝强

周二上午我约了人在长安街某咖啡馆,邻桌是一位大爷一位大妈,他们在聊王宝强:

“这长得好看的人就是事情多……”

“那是!想过日子就不能找好看的……”

然后他们又聊到别的谁谁家孩子还没结婚的事上去了。过了一会儿,大妈又兜回来了:

“话说那女的长得也不怎么好看哪……”

中午我去了南城一个大MALL,在一家茶餐厅吃饭时,邻桌是四个男女,带着一小孩。还是聊王宝强。

“这算掰得彻底!可是孩子怎么办呐,孩子多可怜……”

“要不谁分的财产多跟谁?”

“别瞎扯,宝宝哪有空带孩子?这要再找一后妈……”

“后爸就好啊?就那女的……”

我一向认为,在网上发言、争吵,与现实生活中的聊天、斗嘴,两者与真实生活的关联度截然不同。前者完全可以是一种角色扮演与虚拟人生,后者则内嵌进真实生活,成为每天过日子的一部分。很多网上热议的题目,在真实生活中波澜不兴,像是从包夜打游戏后从网吧走入外面的阳光里,有一种穿越的质感。

从网络发源的王宝强离婚事件显然已经超越了网络,整个社会全方位地接受、咀嚼着这个男人的悲情婚变。我的一些知识分子朋友宣称他们不关心也不想谈论此事,完全将之当作一桩普通离婚案来看待。就事论事,我同意这种看法。王宝强受没受委屈,离婚之得失成败,与我何干?不过,着眼点如果放在公众反应与社会争议上,结论就没那么简单了。

王宝强是一个符号性人物。这个属性,王菲李亚鹏和文章马伊琍都不具备。就像莫言是最后一个小学未毕业,靠热爱写作与作协体制步入殿堂的作家,王宝强这样的草根逆袭而又持续走红的影视明星,也是很难复制的个案。难以复制,意味着稀缺,意味着在中国社会,只有一个王宝强。

更重要的是,王宝强戏里戏外的形象是高度统一的。他是小人物,是懵懵懂懂看世界又归于懵懂的小人物。在所有王宝强的银幕形象身上,我们看不到内心的任何成长——《士兵突击》也没有,这部十年前的电视剧与《侠客行》和《射雕英雄传》一样,讲的是“反智者获得胜利”的故事(这里的“反智”不含贬义),憨人有憨福,一根筋也有春天,这本是一个传统的母题。而王宝强在戏外,也一直维持着“苦孩子出身终成正果”的格局。或许喜欢王宝强的知识分子很少,但不妨碍他成为大众最感亲切与贴近的草根明星。

即使是在知识分子圈,由于“唯一的王宝强”识别度如此之高,你可以说不喜欢王宝强,但谁能说自己不知道王宝强?他与徐峥、黄渤组成《泰囧》铁三角,不是没有道理的:徐峥“绝顶聪明”,总是扮演以知识为力量、以身份争地位的广义知识分子;黄渤在获金马影帝的《斗牛》里可以傻憨,但在铁三角里,是代表吃透社会规则的精明邪派。徐峥与黄渤的明争暗斗,王宝强无心了解也无意参加,但真正改变故事结局的却是这个二不拉叽好管闲事的小老板。正邪两派都被他的质朴、孝顺、忠诚等传统优良品质打动,回头检视并改变了自己的鸡贼人生。

从某种意义上说,王宝强身上维系着中国社会“老实人不吃亏”的传统信念,这一信念还包括“难得糊涂”、“知足长乐”等一系列格言警句,长期以来担当人民群众与残酷社会现实和平共处的心理平衡器。《Hello!树先生》那样的灰暗与无为,显然比《泰囧》《士兵突击》更真实,但特别不招人待见,虽然是知识分子最顺眼的王宝强作品,基本落在大众的视野之外。

王宝强离婚事件爆发之后,大众评论里被最多提及的是《唐人街探案》与《士兵突击》。王宝强在《唐人街探案》里扮演的唐仁,吊儿郎当混迹江湖,起因都是因为在家乡自己的婚礼上撞见新娘与别人偷情。这一情节因为与现实的高度吻合而迎来了点播热潮,还有人整理出“王宝强影视作品中的七个出轨者”;《士兵突击》虽已播出十年,许三多仍是王宝强在许多人心目中的定妆照,“央广军事”官微喊出了“王宝强就是许三多”“请不要欺负士兵许三多”,几乎把王宝强离婚事件上升到“破坏军婚”的高度。这一论断虽然有不少反对“娱乐事件政治化”的评论,但也符合了很多人的认知:既然特型演员可以分享领袖的影响力,王宝强又为什么不可以因为出演许三多而被视为军人偶像呢?何况王宝强遭遇的“妻子出轨”,本来就是军人家庭的最大隐患,评论者由此产生的自我投射,难道不是很正常吗?





作者: 19820827    時間: 2016-8-19 16:16
人言可畏...
作者: a327821129    時間: 2016-8-22 23:43
说的好有道理,但是我听不懂怎么破?




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(http://e5-2620v1x2.bl-phx0.1.141.11.11.k3.securedservers.com/) Powered by Discuz! X2.5